大型园林的空间组合
大型园林为空间组合的需要,往往在园林入口处设立一个狭窄的过渡空间,在进入开阔的空间之前,一般总是让人先经过一段弯曲的夹道,然后进去之后引入眼帘的则是一个由五色草构造的宏伟立体花坛,这种欲放先收的造景手法,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受。壁石夹道、情景交融。这种山体造型强调深邃,幽远的意境。因为思古、悠情皆需要时间与空间的跨度,以壁石夹道来完成表现这种创意,壁石表现其多,夹道表现其深。曲折布局采用“三远法”造景,以增加景观深度与层次感。以近求高,以窄求深远。游人如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,这是叠山造景基本表现手法。
空间的开合变化与山景的虚实光影相融,游人的思绪随崖壁上的石刻题咏起伏,便生发出时空流动的美感。造景在于抒情,没有情可抒发也就无所谓意境的表现。游人在夹道空间漫步而行,仿佛乘一叶小舟领略山川风光,触景生情,从自然之中而悟出人生哲理,从游园之中得到文化氛围的满足与享受。这种叠山造景在环境设计上要尽量摹拟自然。我国的寺庙园景,常以自然山貌为造境依托,在通往佛境界时,法像常贯穿于壁石夹道“一线天之中u。而现代园景时空处理,在造型上强化、夸张次序的重新组合及技术上的综合处理。这种崖壁叠山方法,选材、安石应大小相间,叠砌交错,山体嶙峋,形象自然,生动质朴,这样才具有真壁之感。
崖壁之中叠以洞穴,游人可避风雨,还可增加光影变化。崖壁上端挑出巨石做成悬崖式,使游人仰视,“不能穷其巅末,斯有万丈悬崖之势”(《闲情偶寄》)。崖壁与洞谷相配、虚实相间,既可采光又可通风,如同真洞壑,使山体造型丰富多变,同时在设计游览线路时,争取空间层次深度变化、曲折,收放自如,尽可能地利用地形高低曲折变化,发挥“山形面面看,景色步步移”之效。因为此种叠山形式在园林空间组合中体量大,是重要的叠山构成,占地面积较大,景境以山为主,空间序列较长、多变,因此,要结构严谨,变而不繁,多而不复,符合起、承、转、合、变法则及连续构景原则。由于造型用石较多,山景立基以地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,使得“构园得体又惠而不费”,施工中崖壁里还可填充一些废弃的渣土,既便于山体加固,又可节省人力与物耗。
以土代石之法造山古已有之,清李笠翁亦善为之,其所著《闲情偶寄》称此法既减少人工,又节省物力,耐用而且便于种树,与石浑然一色,所谓混假山于真山之中。因为此种构景的空间是开合式构成,故可以几个山体局部小单元同时施工,化整为零,从而缩短工期。但设计应是总体的,气韵贯通情景自出,因为壁石夹道景观多设置在园林出入口处,因此在构园施工程序上,留在最后处理,而应投入最大的力量,以突出景中意境中古与悠,情与思的表现。
- 上一篇:调节用光周期开封菊花周年开 2015-10-14
- 下一篇:菊花育种的操作规程 2015-11-30